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

50歲作業員阿誠(化名)自知罹患B型肝炎,卻疏於檢查,直到肝硬化導致黃疸、嚴重腹水,臉發黑無法工作,才前往住家附近的診所就診,才前往家附近的診所就診,發現其E抗原陽性、病毒量超標高達千萬,透過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六個月後病情逐漸好轉,腹水排除後,順利回到工作崗位。
台灣平均每五個人就有一人是B型肝炎帶原者,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監事蕭敦仁醫師指出,B型肝炎感染途徑主要分為兩種,九成患者屬母子垂直傳染,另外一部分則是體液交換造成,自民國76年政府推動B乾疫苗注射後,28歲以下帶原者已大幅減少。蕭敦仁醫師建議:要知道自己B乾感染狀態,必須抽血檢查表面抗原HBsAg、表面抗體Anti HBs及核心抗體Anti HBc,三項缺一不可。
蕭敦仁醫師說明,若抽血檢查發現表面抗原呈陽性就是B肝帶原者,表面抗體及核心抗體呈現陰性,則須施打疫苗,盡快獲得免疫力保護以避免感染。
建議民眾:小孩出生後有施打疫苗並曾出現抗體,若擔心未來免疫力消失,可愛國小畢業前抽血檢查體內的抗體狀況,若表面抗體已消失呈現陰性,則再補打一劑疫苗即可持續保護力。
為避免B肝帶原者走向肝硬,甚至發生肝癌的憾事出現,蕭敦仁醫師建議病友必須積極治療、每日規律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。
目前健保口服抗病毒藥物給付規定為每次3年,每位患者終生有2次療程,若在健保給付期滿後仍未達治療目標的患者,建議持續服藥控制,避免B型肝炎病毒復發。蕭醫師亦表示,目前臨床經驗及學術研究都證實;透過長期藥物治療,可逆轉患者的肝硬化問題,如同脂肪肝患者要減重、酒精性肝炎患者要戒酒,將這些傷害肝臟的因素都拿掉,肝病就有痊癒的可能。
若已確診為B型肝炎帶原者,蕭敦仁醫師提醒患者,千萬不要在製造會傷肝的因子來增加肝癌風險,尤其菸、酒不能碰,多吃深綠色蔬菜,再加上充足的睡眠及適量運動,才可避免化學物質與病毒交互作用,而定期的追蹤檢查,不一定要往醫院擠,就近選擇住家附近的基層消化系專科診所就醫,依樣可以享受同樣的健保資源,得到很好的治療成效。 文摘自聯合報/ 健康新訓


蕭敦仁說,體重越重越易增加代謝症候群風險,建議應少吃高熱量飲食、多運動,以防代謝症候群。沈能元攝

衛福部國健署統計,台灣20歲以上每5人就有1人,出現腰圍過粗、血壓高、血脂高等代謝症候群問題,比率約19.7%,代謝症候群易引起心血管疾病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腎病變等。醫師表示,體重越重、年齡越長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族群,建議民眾應少吃高熱量飲食,降低熱量攝取,且多運動,以防代謝症候群。

依台北醫學大學最新研究發現,若要降低體重須減少飲食熱量攝取,並可搭配代餐與魚油。該研究於2012年至2013年,共收集179人,其條件為年齡逾20歲、身體質量指數(BMI,Body Mass Index)介於24至35及男性腰圍逾90公分、女性腰圍逾80公分,以上3項條件須符合2項。

研究時將受測者隨機分為熱量控制飲食組、熱量控制飲食搭配代餐組、熱量控制飲食搭配魚油組、熱量控制飲食搭配代餐與魚油組共4組,進行12周的飲食控制觀察。

研究發現,此4組均有效降低受測者的體重、腰圍、體脂率等,其中熱量控制飲食搭配代餐組的受測者有效減重7公斤、體脂率下降3%為4組中最多,而熱量控制飲食搭配代餐與魚油組則降低三酸甘油脂每百c.c.血液55.2毫克、總膽固醇下降23.5毫克為4組最多。該研究今年已刊登在《功能性食品期刊》(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)

減重醫師、台灣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蕭敦仁說,體重越重越易增加代謝症候群風險,體重過重(BMI24~27)者罹患代謝症候群風險,較一般體重正常者約高出3倍,而肥胖(BMI逾27)者罹患代謝症候群風險更高出7倍,且代謝症候群風險,將隨年齡增加體內新陳代謝速度降低而升高。

蕭敦仁說,若要避免代謝症候群風險,建議民眾應少吃高熱量飲食,降低每天熱量攝取,且多運動,並搭配攝取魚油,以防代謝症候群引起心血管疾病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腎病變等。(沈能元/台北報導)



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台灣20歲以上成人,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19.7%、約5人就有1人罹患;台北醫學大學與保健食品業者合作研究,將188位代謝症候群患者分4組進行臨床飲食控制觀察:熱量控制飲食組、熱量控制飲食+代餐組、熱量控制飲食+魚油組、熱量控制飲食+代餐+魚油組,12周後發現熱量控制飲食組體重減少2公斤、體脂率降1%,但熱量控制飲食+代餐+魚油組體重平均減4.5公斤,體脂率降2.5%,且三酸甘油酯、低密度膽固醇等也獲控制,有效控制體重與改善代謝症候群,此項研究已發表於食品科學著名期刊《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》、歐洲臨床營養學期刊《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》。
蕭敦仁醫師表示,用代餐取代1~2餐正餐,並搭配運動,可減少代謝症候群發生機率。

美國大學加州洛杉磯分校醫學與公共衛生系教授Dr. David Heber表示,想做好體重控管,可依「高高低低」原則,高魚油濃度、高蛋白質含量、低GI飲食、低卡路里飲食控制,因魚油的Omega-3脂肪酸可降低身體發炎反應、低密度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濃度;高蛋白質可長肌減脂;低GI飲食降低熱量與脂肪產生;控制卡路里,更能夠避免肥胖。
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蕭敦仁醫師指出,使用代餐概念改變飲食習慣,可直接限制患者飲食份量,想改善代謝症候群,飲食習慣與運動是關鍵,他以自己為例,用健康代餐取代1~2餐正餐,控制總熱量,搭配每天30分鐘運動,讓他15年來都維持標準體重,降低代謝症候群發生機率。 
熱量控制飲食+代餐+魚油使代謝症候群患者體重平均減少4.5公斤。